d396651  

最近在看商業相關的書籍,看到了一本在講"模仿"的書,雖然跟畫圖沒有直接關係,但
讓我感觸很深。平時我給後進練習的方針是先臨摹成熟的作品,再接著發展其它或是自己的系統。但經常看到還處在練習的階段,卻想要做到自以為"完全的"自創作品,彷彿像是極力撇清自己沒有抄襲他人的作品,結果人物與動作因此扭曲變形,因而失去美感,甚至影響以後的發展,得不償失。剛起步的後進們有這種的想法實在是做太早了,因為就像從小到大學寫字、書法要先照著寫一遍,課文要先背誦、默寫,才可能寫出自己的文章。這樣的模仿過程是不可取代的,除非真有天才存在。(OS:其實我覺得認真努力的人不該被天分一詞帶過,見陳惟老師的影片)

這本《創新第一課:模仿》寫得很好,裡面的觀點很值得耐心閱讀,雖然書是針對商業模式而寫,但做任何事都有其共通性,下面是完整的前言,在這裡分享給大家思考。


模仿為獨創之母

 
有人說「模仿為獨創之母」。
 
據說莫札特也是先從模仿他人音樂開始,再一步步地創出屬於自己的音樂。
 
藝術性的經營或許也是從模仿開始。而在商業領域裡顛覆常識、創立新事業而成名的經營者中,也有不少是模仿、參考別人的作法。
 
你知道「黑貓宅急便」的創意是從吉野家來的嗎?創立宅急便服務的小倉昌男在著作《小倉昌男 經營學》裡寫到自己看到「光靠牛肉蓋飯就讓事業一路成長壯大」的吉野家之後,就努力思考「貨物運輸的處理焦點」。
 
在發展宅急便事業上,小倉昌男不只參考吉野家,他在紐約進行業務指導和視察時「站在十字路口,就看到四部優比速公司(世界最大的快遞承運商和包裹運送公司)的車子」,這時他更相信可以用集貨密度當主軸來進行宅配服務。
 
7-11之父鈴木敏文也有同樣的經驗。據說他到美國視察看到7-11的招牌時,直覺認為拯救日本雜貨店的業務型態就是這個,於是立刻著手進行業務合作,研究7-11在經營多間小規模店鋪的背後有著甚麼樣的系統。
 
進行各種業務型態創新的山姆‧沃爾頓(沃爾瑪公司的創始者)也說「我所進行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在模仿他人」。可見許多偉大的公司都是誕生於模仿。
 
一般而言,大家都會認為模仿、抄襲沒有獨創性,日本稱呼這種行為是「猴子模仿」(猿真似),歐美認為是「貓的模仿」(copycat),不論東西方,大多數人對模仿抱著負面的印象。在寓言裡也有愚蠢的動物學著不合自己身分的事物,結果弄得狼狽不堪的橋段。
 
為什麼大家會這麼認為?這是因為模仿可以用較少的時間輕鬆達到想要的效果,或是模仿可以不經風險就可學習。從某個角度看模仿是一種威脅,所以不分中外都希望大家不要模仿。
 
的確,貶低對手的模仿──例如對手推出劃時代新產品時,己方就推出類似產品投入市場──這種目的主要是「為了讓這個部門腐化的策略」,其實不太能說是創造。不顧顧客利益做出和對手一樣的商品或服務,這種盲目模仿的「並列策略」也不是創造。
 
即使選擇的對象正確,但「模仿」這種行為還是予人一種狡猾的感覺。
 
抄襲曾經是種美德
 
但有人說,人們是近一兩百年才開始覺得模仿不好。在古代,人們視完整抄寫「範本」為學習基本,相當敬佩這種行為,在古羅馬時代,也會進行模仿訓練,讓學徒從背誦、抄寫當中,把內容作「換句話說」或是「解釋」的工作。模仿其實是追求獨創性、創造力時不可或缺的過程,所以古代會贊同這種行為,而讓學習者慎重選擇模仿對象。
 
東洋的血精也是一種模仿行為。如果回溯到古代,模仿就是一種美德。
 
藝術領域重視創造性,只要認真回顧那些所謂「獨創性作品」的歷史,不難發現大部分的創作者是從「範本」一路學習過來的。小說、繪畫、音樂等具有獨創性的作品,都是參考或引用過去偉大的作品,之後再強調差異或自己的獨創性。
 
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曾經說過模仿的本質是:
 
「獨創性的作家並不是指不模仿任何人的人,而是指任何人都無法模仿的人」。
 
即使是風格獨特的小說家,在青澀時期也會模仿其他作家。在模仿中伴隨著各種嘗試錯誤,不斷累積經驗之後,發展出無人可仿的作風。
 
商場也是一樣。某些公司所謂的「無法模仿的架構」,深入解析後會發現都是由一些或大或小的模仿一個個架構起來的。經由模仿來架構出「無法模仿的架構」──這,就是「模仿的矛盾論」。
 
正因為如此,想追求獨創性,反而更需要了解模仿的重要性。我們要學會模仿的做法,並且領會模仿的精隨,提高模仿的能力。
 
模仿是知性的行為
 
那麼,我們要如何提高模仿的能力?擅長模仿的企業到底是甚麼時候、從哪裡、從誰身上、怎樣模仿來的?應該不是單純模仿眼前競爭對手就可以了吧?
 
「要模仿甚麼,該如何模仿」是個相當困難的問題。我們是為了甚麼模仿?我們自己目前的能力程度有多少?如果連這些都無法明確掌握,那麼要找到模仿的對象恐怕也不容易。
 
就算有優秀的「範本」,要看出「該學甚麼層面、學到甚麼程度」也不簡單。模仿需要高度的智慧,是一種知性的行為。
 
這種智慧就是獨創性的來源,也是解釋「模仿矛盾論」的關鍵。
 
創立羅多倫咖啡的鳥羽博道就說過:
 
「音樂、陶藝、美術、運動等,不管任何領域的名人,一開始都是先學習前人,之後再繼續精進超越前人。據說天才畫家畢卡索在年輕的時候也是『參考』朋友的構圖來培養畫家的素質。講得難聽一點就是竊取朋友的構圖。所以畢卡索曾有過這樣的逸聞:畫家們聽說只要畢卡索出現,自己的作品就可能會被偷,所以每當畢卡索一現身,畫家們就把作品藏起來。」
 
「我們也一樣,只要遇到優秀的人事物,不要覺得不好意思,給他好好地學起來才對。我在創業時也是徹底研讀松下信之助、土光敏夫及其他知名人士的著作,思考這些日本代表性經營者在甚麼時候會有甚麼想法,會如何行動。這些書我讀到都快會背了」
 
「學習」這個詞的字元就是「模仿」,所以我們可以說模仿就是學習。要徹底地模仿才能做到深入理解。資生堂創始人福原有信就強調過徹底模仿的意義:「模仿不能只做做樣子,要模仿就要從根本學起。」
 
坊間已經有好幾本提到模仿與創造性經營管理的商業書籍,但幾乎都著重在創造性。本書將探討產生創造性思考邏輯的過程,深入思考有甚麼做法、想法可以讓人從模仿階段進行創新。
 
模仿的兩種類型
 
先說結論:我認為世界上至少有兩種「創造性模仿」。一種是為了提高自我,從遙遠的另一個領域進行學習的模仿,也就是從優秀的「範本」中獲取靈感,建構出獨創架構的模仿。
 
另外一種創造性模仿是為了顧客的利益,從不良的「範本」中挑出優點來模仿。其中也包括把業界惡習當負面教材,啟發靈感的模仿。例如孟加拉鄉村銀行看到現今銀行系統無法融資給貧困階級,因此把現今銀行視為負面教材,構築出「微型貸款」(不需擔保、面額小的貸款)架構。秉持共存共榮的精神,不只是顧客、供給業者可以受惠,對競爭對手(其他銀行)也不會造成威脅,可說是最美妙的模仿。
 
朝日集團社長泉谷直木曾對「透過和對手競爭來進行模仿」的觀點做出評論:「競爭有分勝負面和學習面。如果只把對手當競爭對手,那麼彼此都不會成長。我們可以把敵人當成借鏡。也可以作為反面教材。」
 
不只是競爭對手,連他人的嘗試錯誤、結果都可以化為自己的經驗和技能,這真的相當了不起。如果任何風險都要自己親身承擔,那麼有幾條命都不夠用。若能將他人的經驗創新發展為有助於顧客、社會的事物,就是一種值得稱讚的模仿行為。
 
哲學家蒙田說過:「智者從愚者身上學到的,比愚者從智者身上學到的更多。」所以我們更應該努力成為智者。
 
 
額外補充經典語彙:
  • 模仿是獨創之母。模仿是追求獨創性、創造力時不可或缺的過程。
  • 模仿有兩種:一是從遙遠領域全盤模仿的正向模仿,二是自身邊領域做反轉再模仿的逆向模仿。
  • 模仿要先找到學習對象,對象可以有許多參考樣本,整合後找到模仿方法─多範本學習。
  • 模仿的做法有三:1.目的是什麼?2.要模仿什麼?3.什麼時候學?向誰學?從哪學、怎麼學?
  • 蘋果創辦人 賈伯斯曾說:「好的藝術家抄、偉大的藝術家偷,所以偷取偉大的點子,一點都不可恥。」
 
文中有很多內容相當好,我就不再贅述了。
 
建議學習過程中別因為看到有些創作者因不承認抄襲,而衍生出撻伐與批判的事件,就一昧地去否定模仿這種學習過程的重要性,那是毫不相關的兩件事,就像拿槍的人不一定是要幹壞事,保家衛國也是需要用到槍的。
 
 
 
雖本書不是針對創作而寫,有需要的人也可參考,書的鏈結: 
 
getImage
 
 
 
11/16補充:
 
看到另一本由藝術家所闡述的同樣觀點的書《點子都是偷來的:10個沒人告訴過你的創意撇步》,原文書名的意思是"像藝術家一樣偷"(Steal Like an Artist),書中要表達甚麼看也大概明白了。
 
 
有興趣的話可直接參考這本書的鏈結:

 

​​​​​​​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延伸閱讀:

如何在一年內成為電繪創作者 - 經驗心法分享

 

arrow
arrow

    伊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